close

【電視動畫部分共十一部】

 

  又是年末回顧,這次把整個入選邏輯稍微訂出一個模糊標準了,不再以季度為分界,電視動畫、動畫電影以及額外閱讀筆記將會三分天下。從季度概念抽離的主因,在於單季的推薦往往不只一部,當季作品之間的追番體驗比較,意義遠不如將視點放置到全年度的比較。十部作品的制式化名額意不在排名,而是自己習慣於將過多特例元素作為主要推薦理由,數量限制可以逼迫自己重複比較,究竟列選出來的作品整體表現是否真的是我的「以年為記」。

  電視動畫的部分截至秋番,最終選出十一部,雖不等於全年度的前十佳片這種評價式排名,但就故事內容、動畫表現、私人追番體驗等面向,入選皆有各自不可取代的理由,順序並無優劣之分,不過稍微調整了下,以最意外的兩部做開頭,以最深愛的兩部做結尾。

  補記一個可能讓讀者誤會的點,本篇的發文時間2017/11/30,是文章的草稿建立時間,因為是年度回顧所以在部分秋番還未完結的十一月底就開始著手整理,實際寫成並公開已經是2018/1/6號了,有將秋番完結的向度算進去片單機制。痞客邦的系統不知道為什麼把這篇記錄成十一月就發文,而且也找不到哪裡改,所以就放著這樣吧。

  最後說一下新年新希望,希望山田尚子新作動畫電影《青鳥》引進,為此獻上全部身心,日夜禱告。

 

《動物朋友》

「すごーい!!!」

 

  十大片單有十一部是常識吧,本篇的謎之第十一人,個人年度兩大奇葩之一,拍得再爛都難減我對他的喜愛。

  這是一個奇怪的年代,大眾對套路的厭倦似乎口口聲聲,爛俗動畫的產量卻不減反增。整部作品的爆紅就像是某種當代觀眾對媒體爆炸的反動,同時,他卻又是大媒體時代才能誕生的天選寵兒。被捧為cult片也好,任何關於爆紅原因、行銷手法、觀眾行為的分析也罷,都是急於解釋這樣一部大爛片成為年度代表的焦慮,如此特例難以複製,即便角川沒鬧場也一樣。

  於私,我有個陰險又可鄙的想法讓我討厭這部作品,至少九成吧,那些追捧與跟風的人潮裡,至少九成根本沒認真理解作品,如果有的話,何以過去體裁或內涵類似的作品,往往被強加著「冷門神作」的難過標籤呢。再甚者,若是世界觀開放到這種程度,好讓觀眾自行挖掘找到樂趣,是本作爆紅的理由之一的話,那麼潛台詞是說其他廣大世界觀的作品紅不起來,是自己活該嗎?

  制作組在有限的範圍內盡力將作品做好,可是最終解釋喜愛的理由嗎?一代糞作《聖劍使的禁咒詠唱》何嘗不是如此努力,痕跡也清晰可見。那麼又該回到故事本身嗎?廢土公路片固然是我本就喜愛的題材,但這又何以特別可言?突然間的網路爆紅到底針對的是題材,是故事,還是一種單純的熱潮?首尾對稱且特攝大拜拜式的全員集合最終回當然感動,更恰好是我最愛的結局形式,但這些難道又是初見於動畫?又或者我於完結當下所寫「只缺一個倉田英之」,就是本作最後的拼圖嗎?

  無解,於是直至年底,除了宣稱喜歡以外,其餘什麼的都做不到了。

  不難發現,我的複雜心情在於喜歡他,我喜歡這部《動物朋友》,但我熟知那些各方各面都遠勝本作的其他作品,我為《動物朋友》這樣甚好,但明明不夠好的作品成為時代表徵,感到莫名不屑,即便自己深知這份不屑是多麼地幼稚,但感受卻如陰霾,就這樣伴隨著我直到年末,飄渺而確實,壟罩著觀看每一部喜愛的作品時,那份揮之不去的「憑甚麼這麼好的片不會紅」,潛台詞無非是「憑什麼那樣都能紅」。這是我自以為影迷的傲慢嗎?還是自以為審片高人一等的自恃?答案早已明瞭,

  都是。

  藉此,再一次深刻檢討自己身為觀眾的平凡,再一次感受所謂大眾的風潮,再一次和友人聊起當代資訊爆炸的「動物化」趨向,儘管好些年前,我早已對這套理論抱持著過於傲慢的批評,然則今日自己卻還是掉入了那樣高高在上,妄圖以一言而蔽之大眾流行的想法陷阱裡,暫且以當時得出的小結作為自我警惕,無論以後還寫不寫字,甚至不管以後還看不看動畫,我都該以這條小結為思考與開口的前提:

  「用動物化的後現代批評觀眾群體最大的盲點,在於忽略了那些看完之後其實想了很多,只是苦於缺乏文字能力將其記錄下來或表達出來的例子,而你我都知道,這種例子其實才是多數,甚至不過幾年前,我們不也是例子本身?」

 

《動作女英雄 水果應援團》

「感謝!感激!!!」

 

  糖糖的年度奇葩之二,從沒想過草川啟造竟也有名列片單的一天。儘管他一如既往地,除了勉強把動畫擠出成品以外,再無剩餘價值......

  回到作品,荒川捻久根本不懂偶像,腳本平庸,事件簡單,然而那些真正出於喜歡而為的,模仿英雄也好,宣傳家鄉也罷,每個轉折都是簡單明快的上場,然後用最笨的方式解決,一次次都是那樣地努力又好笑。既不把油膩的魅宅演出端上來,也不會過分行銷角色處境的特殊,與最開始預期的完全不一樣,這部作品真正給予我的驚喜,居然沒有任何一次是來自過去任何英雄的名句或捏他,反而是那些關乎生活小事,關於喜愛如何成為喜愛的小小端末枝節;是那些簡單到天真,原初到根本稱不上說教的無腦正能量。或許是因為特攝相關的元素吸引了目光,但最後讓人駐足陪伴了一個季度的原因,是那些忠於喜愛並且為之高歌的少女。

  而那也是我努力想做到的事。

 

《小魔女學園》

「謝謝你,亞可。」

  
  最終回,(自稱XD)新一代大魔女的主角們飛上天際,其身姿被投入進螢幕中,最開始是老師手上的攜帶式平板,接著透過網路被投影到當地人們的視野中,下至政變暴民,上至國府權貴,最後更傳送到世界各地每個螢幕裡,配上夏莉歐的呼告,螢幕前原先無知/無關/無所謂的路人,在此刻成為觀眾,為了螢幕彼方的小魔女們加油。層層上移到更大更廣的播放媒介,添加訴說故事情節的口白,並且觀眾們用高強度的,理想化的情緒,為這些其實根本不知真實與否的故事加油,而這份加油的能量又再次轉化成小魔女們的動力。這整段完結篇高潮戲碼,就是從動畫本質出發到觀眾回饋的過程具象化。(當然,這個時代的實時影像傳播,用直播解釋可能更接近點吧。)

  看看亞可這個迷糊惹事偶爾還有些惹人厭的怪女孩,明明是個日本少女卻大老遠跑到歐洲學習魔法,不光是身分格格不入,亞可所憧憬的魔法表演,實際上是大眾化的、平民而庸俗的綜藝娛樂,甚至在正統派魔法師眼裡,那還是負面魔法的代表。然而亞可從不為此困擾,反而認為讓更多人真心感到快樂,那就是學習魔法最初與最終的目標。故事最後,這個從裡到外都突破傳統觀念的孩子,奇蹟似的阻止了危機,然而事件落幕的同時,閃光魔杖也跟著消失,亞可的魔法學習幾乎又得從第一步開始努力起。

  對照一下便能發現,事實上,亞可就是TRIGGER自身的投影。就以當今TRIGGER在日本動畫的特殊地位,以今石洋之為首,大量吸收美式動畫、卡通、成人漫畫的元素,讓《小魔女學園》的選用題材,看似那麼地理所當然,但在這樣歐美奇幻色彩的故事框架下,其腳本卻奇妙地採取了「無盡日常」設計,這種最傳統的學園日常單元劇,讓作品實際追番下來,像是在看一般的輕度奇幻日常動畫,甚至像是在看《哆啦A夢》這種鬆散輕快,每一集都各自獨立成題的長篇國民連載(中間段由是如此)。第二奇妙的是,選用了美式卡通化的美術風格,本體卻堅持展現自己身為金田系作畫當家傳人,所引以自傲的日式手繪美學,在TRIGGER歷來作品中,無論表面上畫風如何多變,本體仍是如此的匠人。第三奇妙是,主線中安排了夏莉歐奪取亞可「才華」的劇情,象徵日本動畫中大眾向、高度公式化的商業作品,導致年輕一代對動畫想像趨於單薄的現狀。然而,亞可卻對此不作任何控訴與追討,她最在乎的反而是失去「才能」之後,很可能沒辦法完成夢想——讓所有人因魔法而歡笑的夢想。「不願失去才華」容易理解,那麼不對肇事者追討責任又是怎麼回事呢?第二十四話,亞可在黛安娜的鼓勵(前回)下想通了,再次與夏莉歐見面時,不顧對方如何自責道歉,亞可逕自擁抱上去,說見到夏莉歐就是自己的夢想,還說希望夏莉歐繼續當她的老師。這樣無償的原諒難道不會有些突兀嗎?

  其實答案就在《小魔女學園》的整部動畫篇幅設計本身,回想故事中段那些無關緊要的小短篇們。前後不連貫、為了趣味而隨意增加設定、對主線故事的影響也不大,然而,閃光魔杖所點亮的「言葉的咒語」,卻有大半是在這些細碎甚至有點多餘的隨選片段裡獲得,這正是為何亞可最終並不怪罪那場奪走她才華的表演晚會,因為讀者/觀眾不可能一輩子只看所謂的「好作品」,相反的,觀眾更在重視與銘記「喜歡的作品」,對亞可而言那些學園內的日常就是她的喜愛本身(至於拍得不夠吸引觀眾則是另一個問題),無論每個人養成了怎樣的觀影品味,那都是在一次次或喜或悲的觀賞裡,慢慢累積起來的,被嘲笑萌豚也好、單純追求刺激也罷,甚至長大之後恥於想起過去曾經喜歡的作品,這都是過程。觀眾與動畫之間的關係,就像亞可在那些細碎日常事件中,獲得言葉咒語一樣,商業化作品又如何,無腦爽片又如何,作品經由創作者之手誕生,而後與無數觀眾相遇,《小魔女學園》對此抱持著最陽光的正能量,向著螢幕前的我們吶喊:「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無論魔法界如何看不起夏莉歐的表演/無論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看上的作品,不管那場表演是否為了實驗而生/不管動畫最終目的就是要賺錢,「因為我很喜歡夏立歐的魔法」,這就是亞可站在這裡的理由,同時,也是《小魔女學園》試著令我們想起,喜歡動畫的初衷。

  第四件奇妙,在故事最後,閃光魔杖化作星辰,回歸滿天繁星的夜空中,既非謹慎地重新封印,也不是留下來直接拯救衰敗中的魔法界,那個傳說中擁有改變世界之力的魔法,就這樣變回遠在天邊的北斗七星,消失了。亞可經過漫長的尋找,劇外觀眾也隨之度過了漫長的半年(於糖糖而言更長,因為捨不得她完結,最後兩集硬是拖到本文下筆前夕,才下定決心看完的),然而記載一切努力的魔杖卻在最後消失了,小魔女們回到校園繼續學習魔法,亞可更是回到地面,彷彿不久前在天際之巔來回變形狂奔拯救世界,只是一場短暫的美夢,她口中輕念咒語,乖乖地重新練習。這樣的安排,就是將亞可半年來的歷程,等同於一部動畫從製作到完結的歷程,是TIRGGER對自己的創作從無到有再到結束的真誠審視。努力收集言葉咒語的漫長旅途,就像製作現場沒日沒夜地催生出動畫成品;解放上古的最強魔法之力,讓主角在天上燦爛表演一回,便是成品放送當下,親手創作的一切在觀眾眼前閃閃發光的時刻;最後,任何故事都有完結,連載結束一如閃光魔杖消失,動畫誕生需要那麼大的努力,結束時卻又是如此地乾脆。不過,一則故事結束,不代表夢想就此結束,亞可的夢想自始至終不曾改變,為了讓更多人為了魔法而歡笑,今天的亞可依然全力以赴,而曾經努力的證明(制作過的動畫作品),則在仰頭即可凝望的星空上守護著,重新練習起飛,就意味著下一部作品,又是一個從頭開始尋找言葉咒語的旅途了。於是,似乎為了祝福TIRGGER的下一部作品誕生般,不能飛的少女,此刻腳尖輕輕離地,伴隨著夥伴們為之高聲歡呼,我才意識到:

  原來自己早已站進這群歡呼隊伍之中了。
  關於《小魔女學園》的最後一個奇妙,不只在於用動畫當成動畫本身的隱喻,而是這則無處不在討論現實動畫產業、甚至與動畫愛好者對談的隱喻故事,是由TIRGGER的中堅巨匠吉成曜,帶著當初動畫之卵收穫,如今已是堅強戰力的年輕一代組成。去年《宇宙刑警露露子》的結尾,露露子與亞可擊掌交棒,如今看來完全超越了彩蛋或預告的意義,由會社當家今石洋之親自狂歡一番的五歲生日禮物,將「TIRGGER」看板娘的稱號在故事大決戰時加冕予露露子,而後再交棒給亞可。至此,這群動畫人對於《小魔女學園》中種種自我提問,對於自身未來的動畫之路抱有多少夢想,不正是由「元老交棒給中堅,並帶領年輕一代制作」這件事,給了最完美的答案嗎?

  這是今年觀影體驗中,最複雜的一部作品了。腳本的敘事節奏乃至於實際故事一季的時長被擴大成半年番,都無疑是糟糕的,中段大半玩鬧情節的雜亂拖沓幾乎讓人對整個作品失去信心,不說真的以為在看長篇子供番,甚至子供番都不至於如此停滯。然而失去信心卻不等於討厭,在那一篇篇毫無前進,冗長又好猜的玩鬧集數裡,一種「真是普通啊」的感受沉澱下來,遠比開播前期待的平庸,導致喜愛的觀眾如我只能抱著「普通」這樣的感想再追番。直至最終三話,感動卻又無預警地襲來,多麼平凡又無才的少女,多麼轟轟烈烈後歸於日常的收尾,多麼像我從小到大幻想過的那種「我的傳奇」,或許,這種萬眾一心的元氣彈轟炸早已落後於時代,但我仍然硬是善意地理解了整體作品的架構設計,或許,這篇短記著重寫在最終兩話,既不是因為最終兩話拍的多好,也不是因為中間大段有多無聊,只是因為私心至此的筆者,狡猾地把自己的藍色窗簾塞滿整個螢幕罷了。

 

《ACCA13監察課》

「看過我長官有多帥嗎?現在讓你看~~~」

 

  年度最性感人設。頹身倚於不存在的牆面,側俯輕吐無意義的尼古丁煙,關於群像的錯綜,匯聚成眼神,也僅在眼神中交鋒。暗潮浪湧凝做局部感官的雕琢,眼皮與睫毛,瞳孔與視線,動畫在線條邊界留守了男人們的戰爭,這既是血緣政治的過時陳腐,又是傳統紳士的浪漫矜持,唯有客觀上明白這種浪漫背後的階級不公,同時卻感性上嚮往那樣形式上的高貴美感之人,最能體會套沉溺感十足的故事。

 

《NEW GAME!!》

「對於身在福中這件事,她比誰都要無知,卻也跟與每個人都一樣珍視。」

 

  銘記之處比其他作品要私人多了,尤其在我這樣失學失業,失足人生的社會廢棄物身上,或許最為扭捏。左側是幾乎已然忘卻,僅僅作為藉口憑依的生活幻象,右側則是幾乎無從抵抗,僅僅作為告知慘敗的生存當下,搖擺於這兩個極端之間,擠壓著每日所持無多的剩餘時光,有個來回晃動間偶然覓得的間隙,那既是曾經,又是現在進行式。

  寧寧幾乎犯了所有我多麼希望犯下的愚蠢,她動用了一切我所期待擁有的資源去演那些奢侈的笨,她在最優渥的生活語境裡,把生存困境的深刻結論給隨口灑出,好似我的這些絕望,好似我幾度面對鏡子捶打怒吼的這句話,沒有半點價值。然而這不就是事實嗎,「我沒有夢想」只是句沒有什麼價值的宣示,不過是為了自我保護而掏出的擋箭牌,連寧寧這樣可憎的天選之人,都能在沒什麼夢想的狀況下找到目標了,那麼螢幕前既羨慕又忌妒的我呢?

  那個多年來自認活得比較辛苦,所以心智必然比那些天選之人更堅強的,幼稚如我呢?

  然後我才發覺,寧寧的生存並沒有比較簡單,我的自認底層也沒有比較堅強,物質豐沛與天資傲人,甚至作品環境的友善,都不過是些溫柔掩飾,「連她都能......」的句法,不過是出於將對自己的失望投射給他人的不負責任罷了,當寧寧為了通過實習檢驗而開心時,那麼天真的開心,以及開心本身的短暫,還有馬上就要邁向下一個工作階段的自覺,哪一個不是現實中出現極少,而一旦出現就會被我抓緊的甜美縫隙?僅管畫面中的世界如花似錦,但真正抵達喜愛的片刻,戲裡戲外都是一樣的心境。

  這是我喜歡寧寧,乃至喜歡這部作品的唯一理由,就算誰都知道這跟作品創作意涵沒太大關聯,但是如此偶然地憎恨一個虛擬人物的美好生活,接著再如此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其實還沒被現實的氣焰焚燒殆盡,或許就是個值得以年為記的巧合吧,看懂她和幕外所有人一樣,都是珍惜著縫隙的孩子,就好像是又一次看懂,自己還活著這件事,其實遠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絕望。

  現實不可能如動畫這般美好,但也從不如想像中絕望,我們總是在跌跌撞撞中匍匐,有時為了一點小事而陷入崩潰,有時不知不覺又捱過了一次世界的惡意,定神回看才發現,原來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在真實的自己尚未找回生命目標之前,不如看看已經找到目標的寧寧,看看總有一天的自己。

 

《寶石之國》

「再糾結都是無效,小磷連反抗都是那麼地被動,令人心疼。」

 

  作者對故事本身的叩問,是對理想鄉的極樂華美提出反詰,「美麗的極樂之地拯救蒼生,可是誰來拯救被當成裝飾的寶石們?」那麼故事看到這裡,該提出的疑問應該是:「作品對於人類的解讀從何切入?」

  天地變異,曾被稱為性靈之主的人類,化作故事中所謂「魂骨肉三分」,魂化作月人,對遺失的肉身追捕或奴役,急切尋回完整的形式,他們必然是擁有感情認知與社會結構的,然而那般大量宛如複製體的詭笑,雲氣聚成的佛像沒有目光可尋,幾乎無從認同他們是人類的靈魂,畢竟世俗習慣將人類的思想與情操,複雜如千絲萬縷的「人」之本質,歸咎給靈魂,何以作品中最為現世觀眾熟悉的感知方式,最為接近現在定義中「人類」之內涵的存在,居然是骨的後裔?不只小磷會流淚,辰砂也會流淚,還會臉紅,甚至每個寶石都懂得何謂心痛,言語的交流與感情的交流在寶石身上展現著人性寫實,在作者眼裡骨與魂的型態差距,是束縛與解脫的差距?最終回遭受單獨挾持的月人,倒轉而出的瞳孔居然為了眼前所見層層收縮,選擇以骨作為主角,顯然不只是設定上的趣味,甚至可能是整個作品最為核心的一道問句。當然,原作尚在連載中,我的疑問還在層層轉化,而且,篇幅短促的動畫連載結束,這些問題都僅止於剛要提出的階段。

  談及動畫的敘事,實際上並未解決原作開篇的急躁,甚至不經處理直接照般,於是開篇那些突然對著幾乎沒說過話的同族大喊著(被轉述)已經累積很久的心理糾結,或是突然在沒聽懂對方疑問的狀況下,就把自己的困境當作解答而表白之的橋段,都變成動畫成品放上眼前,理當醞釀的相處細節,與理當用事件過程疊加而來的複雜心境,最後只能在極其不夠用的限縮裡面奔跑,擁擠又累人,終歸觀眾將自我經驗善意投射之後,才能勉強下嚥。同時另一方面,在改編中期的原作開始穩下腳步,選用寶石們過長生命的向度,呈現著無可發洩的時間孤獨,太年輕的小磷身在群體之中,其實對整個族群的歷史與相處方式所知甚少,對月人與老師的複雜關係感到矛盾不解的他,必須面對那些已經內化矛盾、接受矛盾的前輩們,群體突然變成他人,時間突然變成隔閡,這是無知與不被告知的隱性排擠,加上似有若無的記憶喪失,更是將反抗成為他最後結論的合理性提升許多。從這裡開始觀眾對故事的未知觀看角度,與小磷對寶石之國的矛盾經歷角度開始共鳴,而動畫後期對於這份「無知」的孤獨感,呈現可以說是近乎完整,當小磷那些回看錯覺的轉身被賦予了動態,當駐足懸崖靜待敵國來訪的身姿被蝴蝶覆蓋,這才告訴了觀眾故事的底蘊所言何物,因此,動畫的改編可以說是保留了原作開篇最差的那些缺點,但也在中期開始精準地抓住原作最深刻的那些優點。

  而在這樣一季的篇章裡,我們唯一可以讚嘆的是,自古以來生物性分泌排泄與情感具體化為物質,一體兩面的生存本能——流淚,在作品中被稱之為缺陷,可謂全篇最哀傷卻淒美的一次安慰,那是關於寶石們穿越百年為記的漫長生命裡,永恆難解的不言之謎。而對小磷來說,唯有真心期待著蜘蛛絲落下,為了「有趣」的承諾又喜又悲,並且真正從最根本處察覺小磷遺失了什麼的辰砂,或許就是他的謎底。

  這已經是個足夠浪漫的小結了。

  動畫的大紅讓本作備受讚譽,然則動畫與漫畫,在表現手法上實際是截然不同的作品。原作對於縱深構圖的極致雕琢,細柔而綿長的立姿捕捉,那樣專注描繪宛若舞蹈時姿意按下暫停,流暢時間感內片刻瞬間的動態美,到了動畫變成明亮而寬敞的校舍;變成於鏡頭遠近來回飛越往復,甚至連攝影機自身也跟著高速旋轉跟拍;看過動畫必能明白,這雖是對原作幽微韻味的被遺失感到惋惜,但也是對動畫改編最大的讚賞。

  與原作所擁美感之間流離失所,幾乎必然導致動畫版本的失格,然而本作值得記錄,正是在於他們捨去了原作以漫畫黑白光影建構的構圖演出,轉而改用3DCG動畫的方式另立一套屬於動畫的視覺表現,於是就結論而言,本作展現了唯有動畫方得實現的光澤與透明,這套折光粼粼的透明色澤與微妙硬質的肢體揮擺,是專屬於動畫版本的成績;連帶著符合動畫觀眾所追求的高速運動快感,還有對於表情描繪那樣不輸手繪作畫的細緻,成為動畫公司Orange第一次元請的亮眼代表作。

  順帶一提,個人獨愛第七回後半的匹配轉場與跳接手法,濃縮了冬日慣例工作的尋常,與新人加入後工作過程的變化,兩人的相處時光與生活實感,用富有幽默感的鏡頭串聯起來,真的非常小巧,非常可愛。擔當演出助手的久野遙子是位很棒的漫畫創作者,本來就是動畫出身,同時參與過一些實驗性較高的動畫企劃,也是這次動畫製作主力培育的超新星,包括本作ED,第二話開頭的世界觀圖繪,以及第十一話可謂全季最能表現無知與不被告知的孤獨感,同時完美處理留念被滿足後化作光塵幽然離去的小白,皆為她擔當,是一七年最需要記起來的演出家。

 

《來自深淵》

「專屬於動畫版本的道別儀式。」

 

  喜歡的原作被改編的這麼好,理所當然地列入年度回顧。碰上倉田英之實在伯樂,動畫腳本強制地放緩了敘事速度,隨之而來整體氛圍營造達到了原作所未達的巔峰,結尾信封逆行而上的大串連,帶著祝福出發,遭逢阻撓,拾起修補,再次施放,最終重逢,整個氣球的上升過程,是旅途回顧,是故事架構的暗示,也是最溫暖的季度小結,足稱年度最佳改編之一。

  原作連載雖慢,但當初看了深淵設計第一眼的想法似乎沒錯,主軸對於母性陰道生命之緣的逆向探索越來越明顯了,忠心期待能繼續往後拍。

 

《龍的牙醫》

「命運固然難解,掙扎固然無效,但選擇的力量卻是真真實實的。」

 

  從鳳學園與FLCL的形式框架,到TOPLESS與STAR DRIVER的身份束縛,榎戶洋司的創作理念自始至終都是關乎青少年如何被世界桎梏,以及如何用勇敢去突破命運。

  這樣強烈的作家性,導致《龍的牙醫》除了基礎設定上一些稀薄趣味,以及閒著沒事幹的政治投射,勉強還算是舞城王太郎的小打小鬧原味以外,剩下故事幾乎是屬於榎戶洋司的又一次與命運相搏───這真是年度最好結果之一。千不該萬不該的,或許不是用了高規格製作卻在TV上播出的(企劃面)自我侷限,也不是大多評論所言的篇幅過短故事看不懂,更不是篇章化之後加入超能力打戲改變調性,而是沒有打從一開始就交由榎戶創作吧。

  過往的榎戶洋司善於將「我們小時候其實都有超能力,只是隨著成長漸漸失去了而已」這句話編寫成故事,往往是內核最老套,過程最動人的,而這次的成長所必須面對的難題,命運限度被擴大至生死,質問擴大成對已知命運的選擇,世界盡頭具象化為龍的牙齒,打通了離開現世的隧道,以及短暫返還成觀察者的貝爾。雖然人物存在著老者與成人,但監督卻將故事形容為「這群學生的畢業典禮」確實是精準的,整體可以視為腳本家一貫相承的關懷再往上進步一層。

  反抗的柴名姐無疑可悲,看那嘲弄成人情感的三流俗氣,看那嚴肅劇情下顯得特別好笑的外星枝節生物樣貌,還有依舊返回來幫了野野子一把,和她臂上那不曾褪去的印記。在作品視角看來,反抗命運必將傷痕累累,必將註定無效,她至終都在為了別人而戰,反抗的甚至不是自己的命運,把殘破身姿畫做蛀蟲,反而讓人一邊覺得人設根本有問題的同時,一邊感嘆作品對於這個女人的殘忍對待。野野子自述了,甚至在篇章化之前,早在原案的《見本市》短篇裡就已經先將故事底蘊說開了,「戰爭會失敗,龍會死」,而整個故事的一連串起緣與轉折,也如同《少女革命》最後離開學園的只有安西/新娘自己那般,龍出於卑鄙的理由放出貝爾,利用柴名擴大化的天狗蟲橫掃戰場,最後得救的,只有龍自己。

  那麼,偷偷逆轉自己命運的龍,難道就是這齣鬧劇最終的勝利者嗎?或許是的,新娘離開學園時,校內的人事物都還在那裡,還在蛋殼裡面,如同數十年後的近代,龍在夜間航班的雲霧裡被鏡頭捕捉,卻不詳述眾人各自的結局一般。然而,任何故事都不會只有勝利者,儘管獲救的只有龍,儘管故事的人事物們仍在龍的壟罩內,儘管那些掙扎都是無效,卻也都是最最燦爛的,甚至乎無效只在螢幕內,只是對龍的視角而言罷了。鬧劇的最後,貝爾不改本色卻做了生前所做不到的事,選擇了自己的命運;野野子經歷了千萬大風大浪,仍舊選擇繼續牙醫的工作;柴名姐真正意義上告別逝去之人,臨行前宣稱自己將會繼續反抗命運,幕外如我,何嘗不是為之顫抖,何嘗不是幻想著龍活下來了,所以眾人悲慘的命定也隨之改變了呢?

  最難走的就是通向自己的道路,而故事最後的大家都做到了,狡猾如斯的命運,勇敢至此的人們。

  關於作品幕後有趣的點,莫過於前期訪談舞城王太郎曾經自言龍只是故事舞台,並無自我情緒這點,最後在榎戶的筆下被無視了,甚至最終作品裡,作為世界觀本身的龍,才是最最掙扎於命運者,明明是身為命運監視者的龍,最終卻因人物們對生命的選擇而獲救,這結論本身,就是在肯定選擇的力量——好雖好,但總覺得原案有點可憐。其二是野野子的名字與有栖川的繪柄,別算《飛越顛峰2》的愛好者,即便一般觀眾也該看出你鶴卷和哉偷渡了多少私人戀愛吧,這樣拉人當原案噱頭然後創作自己東西的傢伙,對比《見本市》的初衷,不免讓人好氣又好笑啊。

 

《櫻花任務》

「想對腳本家問一樣的話,因為非常期待。」

 

  前半讓人生厭,後半徹底說服,年度最佳原創劇本。

  故事前半走的是傳統職人劇老調,不滿與困境都歸於少女們的東京夢幽靈,角色登場與事件解決也都附著在年輕一代正面向上的理所當然,僅僅這樣就花了一季半的篇幅。然而從河岸整治與斯芬克斯的謎題開始,一道道現實從動畫中被撕扯攤放,鋪滿整個作品。年輕人的幹勁?外鄉人的衝勁?確實很重要,但認同一片土地,融入一個鄉鎮,甚至要挽救這方凋零,僅憑這些是不可能足夠的,於是動畫透過城鎮與一眾老人有過的浪漫與悶熱過往、面對老齡化與少子化等困局的當下、以及因為這些而變得難以找見的未來,開始對自己前半段提出的正能量進行拆解,原來會長曾經也是懷抱東京夢的少年,學生時代的玩耍最能反過來應證對故鄉的不耐,當初想要離去的記憶如今看待眼前被迫到來的女主角,既有害羞窘迫,也有無限期待;同時劇情後半以重辦慶典的過程作為主軸,逆向的牽起多個世代、多種生存焦慮的互相諒解、接納、與攜手併行。全部前半段讓人煩躁不耐的類型片套路,居然都變成了既不否定其正面精神,但在保持那些正面態度的同時,也絕不陷於自溺的,專屬於本作的務實態度。

  故事最後,卓帕卡布拉王國正式廢除,因為祭典再開,更因為再開過程中觀光協會的種種努力,已經成功的串起來在地人們對故鄉的又一次整體認同,於是過去泡沫經濟時代留下的象徵性王國已經不需要了,當下此刻住民彼此連結起來的情感,與伴隨著這份情感而生的內部動能,就是一個真正的「王國」。而不落於其他已經找到未來目標的勇者夥伴們,由乃最後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將旅行化成了生活本身,繼續以一個笨蛋外鄉人的身分,進行著名為生命的探險。

  本作的動畫製作存在許多缺陷,明明是一部具有寫實背景的鄉鎮物語,影像卻不懂的用取景來敘事,諸如宿舍、觀光協會、車站、河岸等等重要場景,皆只依賴最為平庸的長期觀看來疊加記憶;明明情節有諸多動人的感傷與自白,但演出往往跟不上故事,這是PA工作少女三部曲最後一部,但卻未取得足夠的資源投入(對比《有頂天家族》二期),總結難言優秀。儘管如此,作為靈魂的故事本身依舊足登年度最佳原創,與前作《白箱》從不同角度切入,並得出同樣的精神,即為在動畫故事中闡述著寫實奮鬥,在寫實困境中找到了動畫理想,寫來寫去似乎還是辭窮了,只好還是那句評價收尾:年度最佳原創劇本。

 

《終物語》(下)

「窗框對稱、強制視點、背光而行,新房班的構圖意象十年如一,感動也是。」

 

  你用了萬語千言,她卻苦等名字被喚,另一個她則穿越半個地球;你於遙不可及的星塵下墜,再到從未期待的地獄中飛升,一如既往地拼命拯救那個與自己無關的怪異,而兩名愛戀的少女無非只想保護你。結局的翻轉毫無任何驚訝可言,而這正是故事本身最為精妙之處,暗示明顯的伏筆,即以伏筆本身作為考驗,原來怪異是你,原來戰場原愛上的是完整的你,而羽川想打敗的也是某個層面的你。當黑洞逐漸占據教室,咩咩一句遲來而終於到來的包容,即是肯定了阿良良木對自我青春全部質疑的解答,少年曾是整個故事中唯一理當改變而從未改變的那人,然而故事的世界並未對這樣的任性降下懲罰,他如期告別了青春,帶著對自己理當改變的自覺,還有眾人認同他不會再變的,對自己整段青春的結論與選擇。

  畢業這幕最後的奔向,拂掠而過窗框形成一閃一閃的剪影,那是整個青春的閃回,教室內即為青春故事,是集體意識對個體凌遲的空間,是對話未來規劃想像的空間,是細小情意與莫大憤恨滋長的空間,是每一次事件的內部關鍵地點,是時間到了,誰都將與之告別的所在。最後這一跑,鏡頭隔著整個教室,從這端往那頭看著,構圖呈現的是觀眾對青春的回看與凝望,如今已然成人的我們,僅僅憑依著鏡頭站立於此,觀賞卻不介入,緬懷卻不駐足,萬般感觸成為了延遲畢業的戲外渴望;同時,呈現的也是前門與後門兩兩開敞,用以背光框起少年內心的兩面,將其共置於同一個畫面時空的動畫魔法。情節明明是畢業之際還蹉跎在高中校園的小事,畫面卻贈與了和他勇敢相符的方向能量,眾人對少年祝福,影像對少年祝福,最後,內心曾經否定種種的自己,站在下手那端,對著即將出發的現在的自己祝福。

  故事從封閉而意象斑斕的教室內倏忽開篇,並在開敞而必然熄燈的教室外奔跑結束,所有關於感動的無非都是時間,那是世界上最公平也最不公平的東西,公平在於它會獨斷切開人生的段落,擅自定義青春的到站;然而不公平在於這部作品中,時間的流從無形感受卻實際經過,被轉化至空間演出上的有形進出與虛實並存,青春結束居然不再是客觀上不可拒的殘忍刨刀,反倒變成少年少女自己選擇迎向的終結詩篇,這是多麼令人讚嘆的動畫表現,用這樣的畫面對青春一別,再無遺憾。

  限於電視動畫的連載檔期與製作週期,上篇與下篇的橫置一放便是將近兩年半,然而最後SHAFT送給我們的,是如此結構縝密,前後對稱,影像層次遞迴而上,卻絲毫不帶刻意雕工,足稱無比真誠的作品。《終物語》,終結的是青春,是幼稚過往,是故事的第一階段,而終結卻不否定,終結卻不停滯,則毫無疑問夠格自稱,「是個讓人想要繼續看下去的故事」。爾後的主角們,既非成人,也再非青春,既複雜又簡單,一如當年《化》那些關乎青春回首的過美化、自謔化、不理性,化作怪談式的外皮展演,「誠實面對自己」是個青春寫作亙古不變的好答案,要將這個答案包裝成故事,也從來不乏好手,然而要將西尾雜亂的諧音文字遊戲與只有想法本身的心態描寫,整理得如此順理成章,還要化作圖像且拍得這般誠懇,就真的只能說是奇蹟般的改編了。

  糖糖的年度最佳,其一。

 

《三月的獅子》第二季

「前幾篇都有正經配圖,這都最後了,糖糖任性一下沒觀關係吧www」

 

  2018的目標,多看書,畢竟這是根本,對於沒念過大學,年紀一大把只能打工維生,如今已無望重回校園的我而言更是如此。多生活,想回去找找那些於我有恩,然而兩年不見的老友們,和他們聊一下這兩年我的生存有些疲倦,然後看看他們也累積了什麼樣的疲倦,大家一起拿著互丟,打場令人懷念的枕頭大戰吧;然後也得試著規畫一下運動,雖然對肥宅而言這很痛苦,不過身體越來越差已經難以忽視了,加減努力看看。

  這篇難道不是動畫作品的年度回顧嗎?怎麼最後這部只寫了堆有的沒的私人瞭望?因為這就是看著《三月的獅子》後最具體的感想與行動,同時我相信任何人看了這部作品,大抵都會這麼做吧,這是一部以劇中人物生命為軸,劇外觀者自身為輪的作品,是對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平凡與勇敢,獻上明亮卻沉穩的讚歌。

  糖糖的年度最佳,其二。如果願意的話,希望可以看看部落格的前幾篇,如果說真有什麼是糖糖能為喜愛而做的,或許就是那些字了吧。

 

【番劇散記】

 

  心有餘而力不足,僅僅列出十一部就用盡了文字能力,其他只能用簡短的散記補上吧。

 

《血界戰線》第二季

 

  背光攝影少了,張弛有度的仰角構圖沒了,滿溢著生活實感的跳接也消失了,字卡與斷句的節奏感變成配樂的附屬,幕間結構對稱的群像變成英雄主義的私人跟拍。儘管二期就任何方面而言都已是非常不錯的作品,最終兩回也勉強嘗試著與前作連結(以二期的視角而言這可是天大的負擔),然而第一季那樣充滿生命力的說故事方式,那樣鏡頭移動與剪接本身就充滿故事的影像表現,終成系列絕響。

 

《網路勝利組》

 

  動畫拍得很差,故事本來的設置也就鬆散,但劇情內核直指著在虛擬中扮演現實無法成為的自己,卻又以虛擬的方式受挫,做為一個網路依存病態的末期患者,看起來特別有感觸。實際上現實中的我也不過是個死肥宅,在網路上用可愛的自稱,文青的語調,不過都是自己對自己的再次想像與再次塑造罷了,唯有依賴網路世界虛擬的距離感,才能安心扮演某些渴望的身分,卻也因為這份虛擬的距離感,讓我們每每嘗試與其他認真扮演自己的人建立連結時,是那麼地困難,僅就這點而言,作品確實捕捉到了。

 

《小林家的女僕龍》

 

  理當入列年度片單,但這一寫又得成篇,再拖新年都不新年了,只得補記......

  或者是拿之前追番的東西塘塞:https://www.facebook.com/candynoacg/posts/1426574340749010

 

《信長的忍者》第二季

 

  將既存史實的殘酷以虛構情節舉重若輕,同時將動畫的明快動態與後設趣味舉輕若重,年度最愛短篇其一。

 

《火球 幽默之章》

  

  重點不是拿迪士尼的錢惡搞迪士尼,也不是活在記憶中的老爸,重點是大小姐的蘿莉型態啊啊啊,嘶......

  藉機把之前全部都重刷了幾遍,不管是多年之後終於看懂的,還是依然不懂的梗,那種獨特的人類知性自嘲跟動輒萬年的孤獨感,真是韻味十足啊,年度最愛短篇其二。

  

 

 

arrow
arrow

    鐵罐糖果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